开始前我们先来做个测试,根据情况回答yes或no:
1、曾全神贯注于微信通信、朋友圈活动,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时的情况。
2、觉得需要花更多时间使用微信才能得到满足。
3、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使用微信的冲动,但并没有成功。
4、当企图减少或是停止使用微信,会觉得沮丧,心情低落或是脾气易躁。
5、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还要长。
6、会为使用微信且宁愿冒着重要的人际关系、工作、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。
7、曾向家人、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依赖微信的程度。
8、使用微信是为了逃避问题或者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、罪恶感、焦虑或沮丧。
若上项问题中,有五项回答为“是”,且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就可能有微信依赖的倾向。
那么我们来看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,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自在的使用微信,不被微信影响生活?
一般而言,网络环境有其特殊的四项心理特性
匿名性
我们可以任意在微博、微信选择公开或隐藏我们的个人信息,这让我们能够在比较有安全感的情况下,做最大程度的表达。没有男朋友,还是可以晒一堆貌似幸福的照片。或是通过群组功能,对工作同事以外的人抱怨工作上讨厌的人际关系。所以当我们在网络上对一个人有好感或恶感,都可能因此而放大感受,因为我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(无论好恶)投射和幻想出去。
虚拟性
虚拟性好处的背后,可能会让过份沈迷的人分不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。放弃在真实世界实践理想、改变困境的动力,投身于虚拟社交带来的满足。
方便性
方便性一般有三方面:使用环境、工具使用和满足需求。一个手机app,能够让我们随时随地,通过触手可及的硬件,即刻的消除我们在情感、好奇心等方面匮乏时的感受。这是网络存在的重大意义,让我们得以和无远弗届的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连结。
跳脱性
某些人而言,微信上的社群比起真实生活中的社群更热络,进而当这些人使用微信上小社群使用的语言,对现实世界多数人而言,既陌生,又无法沟通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微信或某项社群软件控制了生活,就为生活做出一点改变。这些改变不是要让你受控制,而是让我们都能重拾真实的人际互动与情感,把想法具体化,你一定就可以放下手机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