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过去的2013年及已经不觉迈入的2014年,互联网金融的热度持续“爆棚”。无论是外部客观环境造就还是内部转型使然,结果都是一个:各家公司或快或慢,或大胆或试探,都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。
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保险行业越发急切。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曾在不久前召开的“21世纪保险年会”上直言:任何行业都可以忽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话,保险业不行!
北京的霾代替了平安夜的雪,如期而至。
长安街旁的泰康人寿大厦4层,创新事业部正为“乐业保3号”尽早上线而忙碌。分管该部门的副总裁王道南正和同事们站在角落小声讨论,“乐业保”全程执行人毕海手拿文件夹,衬衣外套的是抓绒登山服,另一只手插在休闲裤里。
这更像互联网部门的氛围。“我们只能问合作伙伴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,强行推销的思维行不通了。”王道南笑着摆摆手。
自2013年6月与淘宝保险合作开发“乐业保”系列产品后,公司已派驻多批员工前往杭州与淘宝保险共同办公,同时邀请对方到泰康人寿总公司渗透互联网文化。
乐业保是淘宝保险与泰康人寿共同研发的,利用互联网风控技术和保险精算结合,向电商平台上的卖家、小二等群体提供低成本、高保障的意外、医疗、养老等保障型保险产品。
当然阻力不小,尤其来自产品和风控部门的压力。介于金融机构各部门业绩考核标准不一,各自坚守的门槛并不会为“尚无法量化回报”的创新而放松警惕。
“需要博弈,我们积累了3年互联网保险风控经验,大家一次次探讨方案。好在董事长陈东升亲自打开了几个重要突破口。”小微金融服务集团(筹)保险事业部总监胡乐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。
泰康上下很快统一了对乐业保的定位。利用并不盈利的项目,快速培育寿险尚未覆盖的新客户群,将品牌和服务植入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后,期望收获海量高忠诚度并财力日益增强的客户。“到今年3月财年结束,力争100万客户量。”胡乐天说。
回看2013年全年,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保险公司越发增多,但双方似乎都有些心急。公司期望利用成熟电商平台作为渠道,快速实现保费规模性增长。实践中,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做到了这一点。但后来者很快被淹没在同质化浪潮里。
“仅靠销售短期理财产品拉动保费和业绩,并不是淘宝保险的初衷,我相信也不是保险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形态,所以2014年淘宝保险平台会有新动作,促进保险产品往保障的方向走。”胡乐天说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电商的运营模式也不一。目前有立足于渠道发展、做销售代理人的平台,也有利用保险佣金补贴价格提高互联网产品竞争力的电商,还有引入保险解决互联网生态下新风险的平台。
“保险公司需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,能付出多少代价,承担多少风险。电商不再是冲规模的万能渠道了,怎么开发新蓝海,还得慢慢来。”一家大型银行系保险公司高层近期在“21世纪保险圆桌”上称。
烧钱?高风险?错!
2013年底各电商平台理财大战中,部分保险公司仍在为当年业绩做最后冲刺——或许2014年网销的渠道红利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。曾在“双十一”淘宝理财上收获7亿规模保费的国华人寿,也坦言2014年会在长期期缴型和保障类产品上有更多突破。
除开业绩上的考虑,多数公司认为针对互联网特性单独开发新产品是一种高投入、高风险的行为。事实并非如此。
已上线的乐业保1、2号产品,分别提供癌症与身故及住院津贴保障。除定价被要求亲民外,产品形态均根据现成产品简化和调整,“理赔端全流程都在线上操作,减少了大量人力成本。但后端运营成本还是不低,要实现24小时内赔付需要后台做大量系统建设。”毕海称。
“保险公司主要投入是在新业务体系和团队的调整,去了解客户的新需求。只有等量做起来了,对现有业务才有更清晰的推动作用。”胡乐天说。
在风险方面,保险公司负责前端产品设计和定价,初期原则是收支平衡。淘宝团队负责后端理赔反欺诈和止亏点控制。“保险公司有黑名单,淘宝有诚信记录,根据这些数据筛选出可投保的群体,并用于控制道德逆选择,如果超过一定赔付率,会改进投保规则,例如实行浮动费率”。
但即将推出的3号产品“门诊险”,涉及到发票鉴别处理、当地医院核实等线下对接工作。“确实还在摸索,传统赔付流程完全搬到网上用户并不一定接受,我们在想怎么去跟手机客户端结合,解决取证、服务、时效性等方面问题。”胡乐天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