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后不会再有UC被谁收购的谣传了,未来只有消息说UC收购了谁。”俞永福在今年5月份的公开宣言目前实现了一半——UC优视对PP助手的收购案最终敲定,这是UC摆脱长久的被收购传闻之后,第一次向买家身份转换。
“PP助手本身在做iOS的平台工具的时候,我们就在打听这公司是哪里的”,UC首席运营官朱顺炎在公开披露这项收购案之后向TechWeb解释称,UC一直与PP助手保持沟通,对方的数据是UC决定出手的最大原因,“我们两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自己的优势,于是在想是否合在一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,能够做得更好。”
PP助手从iOS系统越狱起家,可支持iOS设备的软件、游戏、壁纸、铃声资源的下载安装。iOS客户端用户达到4000万,App日均下载量超过800万次。在iOS游戏平台,91助手与PP助手是除App Store之外的两大分发渠道,截至目前PP助手的联运游戏月均流水近4000万元,年营收超5个亿,PP助手总应用数量已经超过45万;而UC浏览器在安卓平台上月活跃用户过亿,旗下安卓游戏平台九游月活跃用户突破6000万。
对于此次收购,外界的普遍解读为:为了弥补自身在iOS平台的分发能力。但在UC看来,眼光可能要放的更长远。“明年你们可以看到我们一些新的布局,那时候会发现UC的格局正在慢慢打开”,UC联合创始人、总裁何小鹏认为,浏览器和游戏只是UC想做的其中一部分,分别代表入口和商业价值,但现在都没有完全发挥整合效应,明年及后年外界将会看到UC新的业务架构和格局观。
进入2013年,中国互联网市场格局愈加清晰,以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组成的BAT三足鼎立局面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的发展主题。尽管业务线庞杂,三巨头依然在自身优势业务基础上构建发展脉络,其中百度优势在于信息门户和入口,阿里的命脉在于电商、金融和物流,腾讯的强力则在于社交和娱乐,三者各自凭借技术、交易、社交关系基因向外辐射版图,并不断产生并购行为。
这也符合一个规律,即一家公司核心业务的壮大会导致其他的基因被压缩甚至是削弱,多数公司倾向于通过投资、并购、合作的方式去补充新的基因,而新的基因自然会附着在核心业务之上,成为为心脏供血的毛细血管。
作为阿里的盟友,UC舍弃加入传闻中的百度阵营,也标志其将从信息入口的发展定位向交易场景转换。在阿里注资入股之后,俞永福首先宣布的就是进入移动电商领域,按照初步规划,UC浏览器将作为支付环节上的通路,不会直接接入支付或者电商,逐步成为阿里的“毛细血管”。
互联网金融与硬件领域亦如是。何小鹏在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度披露,将以通道形式进入互联网金融与硬件行业。“例如我们已经在和余额宝和一些基金机构谈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合作,合作有深有浅,但UC可能会去试一些,看看效果。”何小鹏也强调,UC暂时不会做与阿里、百度一样的事情,但将来会不会做现在还不确定。
UC正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格局。为摆脱手机浏览器的工具属性,UC不断加入新的玩法,将浏览器打造成移动入口。最具代表性的是UC对于未来App发展趋势的态度:他们认为,立足于浏览器的Web App将重归正朔,以应用商店为代表的App渠道将日渐式微。
半年前,何小鹏曾明确表示,应用商店会在12个月内触顶下滑,部分App将回归传统页面模式,小而美的App会逐步重型化和跨界融合。这一观点与百度随后宣称的轻应用理念不谋而合。但几个月过去,包括百度、腾讯、360在内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仍在比拼应用商店的分发能力,用户也还是习惯去各个渠道或商店下载应用。
UC的预言还有不到半年的验证时间,何小鹏也承认时间紧迫。但他认为,轻应用的价值不在于流量和商业化,也不仅限于浏览器和应用商店场景,UC未来需要做更多的事情,让轻应用与更多机会产生交集,“明年二季度我们会在轻应用上有更大动作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