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0日,马云在内网发帖称,若阿里巴巴集团员工不努力推来往,今年就不会有红包。此消息一出,立刻引起业内人士热议。
业界人士普遍认为,马云该决策意在大力推广自家移动端产品,但仅靠强推的方式或许将对产品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。
一方面,虽然阿里的商业基因确实强大,但在社交方面,阿里属于先天不足。若想做好移动方面的拳头产品,则还必须靠阿里集团自身的创新,而非照搬别人的形式、再加以小改小动。
“在阿里的企业文化下,想在无线上有所建树只能靠创新。但从基因决定企业的走向来说,阿里的商业基因或已预示,阿里在移动端方面的发展基本无望”,“除了腾讯和百度有能力通吃,其他的都没戏”。
另一方面,马云对于来往的推广实行强推强卖的政策,有评论人士称其为“为了社交而社交”,并表示马云此番决策忽略了产品自然增长的必要性。
首先,强推的方式并不能让“来往”获取所需的大量忠实用户,相反,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对其行为感到反感;
其次,在强推的情况下也将导致“来往”用户建立关系的方式垃圾化,而阿里建立起来的用户个人信息流也将走向垃圾化。 久而久之,整个“来往”平台也就逐渐会向垃圾化发展。
业内人士建言,相比强推“来往”,阿里应充分考虑具有更高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,通过杀手级的应用来抢占固定人群的能力。“阿里应发挥买家、卖家的群体,同时开发更多应用来带动,如支付宝,打车功能结合等。”
不过,对于“来往”未来的发展,也有部分业界人士持乐观态度。
有网友马超评论认为,由于国内的社交网络市场仍较分割,且用户活跃程度也不如微信、微博,因此,“来往”可能还会有机会分流一部分用户。
而即便“来往”没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独立的SNS,阿里也可将其与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结合起来,在导流量或转变成社交电商平台方面仍有不少机会。
尽管业界的看法褒贬不一,但阿里进军移动产品领域的决心始终高涨。 阿里集团OS事业群总裁喻策近日在出席行业峰会时透露,尽管移动互联网之于阿里仍是一个新鲜的领域,同时也带给阿里更多的压力,但阿里整个集团将会拼命追赶移动革命的大浪潮,加大十倍以上的投入来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。 |